這是一位年輕律師的讀書心得與工作反思。他讀《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發現馬克思和大衛.哈維對資本社會的分析,不但解釋了當今受僱律師薪資凍漲、人力飽和、但仍然不願團結等問題,也能幫助我們瞭解其他專業白領正在遭遇的勞動困境。

我是現年 25 歲的小律師,面試過 15 間以上的律師事務所,在 3 間律師事務所工作過,但是我短短的工作經驗和我考上大學時所想像的有許多不同之處。我曾經以為律師有資格限制,因此會有穩定的高薪、正常的工作時間、以及良好的職業訓練,可是實際上卻是薪資和 20 年前一樣、越來越長的工作時間以及因人而異的職業訓練,怎麼會變成這樣呢?除了律師考試名額放寬、大環境經濟不景氣之外,會不會還有其他解釋現況的可能性呢?

我們生活在資本主義的邏輯與框架之中,我們為此認真讀書、工作,甚至是生活,可是,如果一直認真也沒有好結果,如果問題不僅僅是在我們不夠努力,我們還能夠如何去看待這樣的世界?

資本社會中,越嚴密控制勞動的資本家賺得越多

19 世紀末馬克思(Karl Marx)的《資本論》提供了我們嶄新的觀看視角,而到了二十一世紀初大衛.哈維(David Harvey)的《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以馬克思的思想為基礎,重新檢視此時此地的資本社會,給了我們另一種眼光去看待自己、社會和世界。

本文應用
《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中的概念,觀察台灣的律師業和其他專業白領。 / image: 博客來

《資本社會的 17 個矛盾》提及資本推動了我們現今的社會運作,其中資本家為了取得更多資本,會使勞工在勞動過程中生產出高於工資的商品,這個部分本書稱作「價值生產」,資本家將商品出售取得資本,這個部分稱作「價值實現」。以下將討論重點放在「價值生產」。大衛.哈維指出馬克思認為,資本社會鼓勵資本家動用自己的力量,或明或暗地控制勞工及其勞動的過程。成功控制勞動的資本家,能獲取更多的資本。

接下來,讓我們將資本家控制勞動過程的 4 個手段,放置於我所觀察到的律師業現象之上,看看現代社會之中具有專業技能的白領勞工可能面對的結構處境。

手段 1:資本社會鼓勵資本家「盡可能降低給勞工的工資」

律師業的標準起薪是新臺幣(下同)5 萬元左右,與 20 年前相比並無調漲。有的小律師沒有開庭經驗,有的小律師沒有外語能力,有的小律師在中南部,有的小律師沒有其他法務助理、書記官的經驗,可能還會低於上面的基準。在考量 20 年以來物價調漲的程度,實質上工資是越來越薄的。

至於毫無經驗的實習律師,行情價是 25000 元,有的可能會多給 3000、5000,因為不好用、要教,更別說有些資深律師認為既然是來學習的,應該無薪,或是反過來給指導律師指導費用。這些心態上的變化是在近 5 年開始出現的,而這五年來的實習律師理論上能提供老闆的價值並沒有顯著的變化。

因此,不論是小律師或實習律師,實際上能取得的工資是越來越少的。

手段 2:資本社會鼓勵資本家「盡可能使勞工承擔自身的再生產成本」

再生產成本,指的是在社會層面上,勞工為了維持自己在勞動市場上是可用的人力資本,在家庭生活、教育等方面所付出的成本。

律師工作是高壓的,當事人一通電話打過來、法院一張函文過來,我們就要開始匆匆忙忙地準備。而且陷在官司里的當事人大多是激動的、無助的、不安的,每天都有各式各樣的負面情緒撲過來。同時又要把繁瑣的資料整理成書狀、表格,在情感上、思考上都是消耗。

讓勞工從疲倦中恢復到可以上班、並與時俱進地維持專業技能的時間與心力,叫做『再生產成本』。這些全部都是勞工自己的事。 / image: Aliis Sinisalu on Unsplash

如何讓律師能夠長期工作呢?我們會看到的是許多律師事務所的徵人啟事上直言,要找樂觀、開朗、抗壓性高、細心、負責的人。簡單來說,資本家希望你能夠處理好自己的情緒、照顧好自己,如果做不到,是你本來就不是我想要的人。我沒有必要去協助你、教育你、關心你。

而讓勞工能夠從下班後的疲倦中恢復到可以上班、甚至是在不斷演進的法學見解中保持專業技能的時間及心力,叫做『再生產成本』,這些全部都是勞工自己的事。

手段 3:資本社會鼓勵資本家「製造大量受過訓練但閒置的勞動力」

以前由於政治環境,考上司法官的人數是多於考上律師的人數的,隨著國內政治環境變化,律師的數量漸增。而社會眼見律師的高社經地位,各大學廣設法律學系,每年都有越來越多的法律系畢業生。可惜的是,要成為執業律師是需要通過國家考試取得證照的,如果考上的人數有限,律師事務所能夠雇用來開庭、寫狀、開會的律師就是有限的。

為了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考選部改變了考取方式,近幾年來,每年增加近 1000 個律師,現在全臺約有 12000 位可以執行律師業務的律師。在全國願意請律師打官司的人口數沒有重大變化的情況下,每一間律師事務所在如何選擇受雇律師上面,便有了更多選擇。在一模一樣的薪資條件下,可以要求國立大學畢業、研究所畢業、通過英文檢定考試、通過日文檢定考試、有相關法律產業服務經驗等等。同時有更多考上的小律師受不了律師高壓長工時的工作環境,紛紛跑去考公務員、銀行法務、公司法務等等與法律相關但可以準時上下班的工作。

這些產業後備軍,讓律師事務所的老闆越來越不介意受雇律師是不是會跑掉,反正跑掉了這個,還是會有下一個,而且下一個說不定會更好?

從法律界廣設法律系和提高律師錄取名額,到全國廣設大學造成學歷貶值,結果都是形成了廣大的「產業後備軍」,使勞方逐漸失去談判地位。/ image: Matthew Henry on Unsplash

手段 4:資本社會鼓勵資本家「阻止勞工團結」

基本上研究過勞動法規都會知道,有沒有工會,在能不能罷工、談判上都有很大的差異。而即使是知道這一點的受雇律師們,絕大多數都是在沒有工會的地方工作。如果對於工作環境不滿意,只能直接單獨找老闆討論,或是離職以明心志。另外,律師業的微妙之處在於,如果有穩定的人際網絡,其實人人都可以自行開業,因此許多律師在受到老闆壓迫的時候會想,我要自己出來開業,而不是想我要組織工會抗爭,這很像是在詛咒自己一輩子無法自己獨立開業。

很有趣的是,這讓很多受雇律師在還沒有成為律師事務所的老闆的時候,就會去想如果我是老闆,這樣其實也很好、我也會這樣,藉此來合理化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律師事務所的老闆也會利用這點,選擇性地鼓勵部分受雇律師、把一些案源(可能會帶來委任案件的當事人)分給律師當獎金,讓你時不時覺得,比起一般受雇律師,我跟老闆離得更近一些。

許多律師在受到老闆壓迫的時候會想,我要自己出來開業,而不是想我要組織工會抗爭,因此直到現在都還沒有律師「工會」。/ image: Taylor Nicole on Unsplash

因此,到現在我們都還是只有基本上都是大型律師事務所或是中小型律師事務所老闆所組成的律師「公會」,而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律師「工會」。在捍衛律師所應有的權益上,我們很積極,但在捍衛身為勞工的律師所應有的待遇上面,我們不可思議地毫無聲音。

不斷壓低勞動成本的社會,得到了什麼?

用大衛.哈維整理過的濃縮版《資本論》,我們可以看見原來小律師、受雇律師所面對的問題,放在資本如何鼓勵資本家去達成上開四個目標的解釋下,都是相當必然的演變。資本家不當然是壞人,勞工也不當然是好人。

這些問題,不僅在律師業印證,更發生在其他許多專業白領勞工身上。
這樣的勞動市場,除了替資方省下人事成本,多賺了幾年利潤之外,整個社會到底得到了什麼?

我們得到了的是一群失望的員工和老闆,
老闆因為大環境和離職率而越來越無法善待和相信員工,
員工因為到哪裡都被錯待而更無法安穩工作和相信老闆,
而且我們沒有工會傳統,除了離職,沒有有效的溝通管道去改善勞動處境。

短期而言,
我們會得到一群總是在抱怨工作的年輕人,
我們會得到一群總是在抱怨員工的老闆,
長期而言,
我們會得到一群常態性身心不平衡的中產階級,
我們會得到遍及各產業的不穩定且敵對的僱傭關係,
我們會得到在你我身邊的不快樂的人們和家庭。

回到律師業來談,如果繼續這樣下去,要當個快樂的小律師越來越難,我們可不可以想想別的辦法?我們能不能爭取高一點的薪資?我們能不能爭取更多必要的休息時間?我們能不能組工會?我們能不能讓更多想好好當律師的人,不一定要自行開業,也能夠有尊嚴地生活下去?我們能不能更有耐心地把便宜的小律師培養成真正的好律師?

image: Verne Ho on Unsplash

Posted by 痴人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