獸醫也有醫療糾紛嗎?
看獸醫為什麼那麼貴?
獸醫真的很賺嗎?
獸醫的工時到底有多可怕?高工時是必要之惡嗎?
4 位獸醫(小米、謝承翰、陳凌、王奕凡)+1 位獸醫系學生(小湖)的心聲
「午休時間,會看到一個浩浩蕩蕩出來遛狗的隊伍,全都是獸醫師在遛自己的狗。」
現就讀獸醫系大五的小湖指著醫院門口說,有些獸醫平常會把自己的狗帶來上班,其中不乏被拋棄在醫院、或從收容所收養的動物。小湖自己養的貓,也是幼時被人撿來送到醫院的「前流浪貓」。
小湖自幼與動物親近,高中時為了準備申請獸醫系,曾到地方的收容所當志工。彼時在收容所待超過 12 天無人認養的動物,都必須接受安樂死,就算有心寬限,超收動物也會使原已狹小的收容空間更加惡劣、且糧食不足。執行時,負責的獸醫會把每一隻動物單獨牽出去,在注射安樂死藥劑前對牠說:「希望你下輩子生在更好的地方。」
當時收容所派給小湖的工作,就是用相機記錄這一切。經過震撼教育,更明確了她想幫助動物、改善其生活環境的意志。
可以,這很獸醫。聽到這裡的我偷偷對自己握拳。但接下來採訪到的內容,開始和腦中懸壺濟世、貓狗繞膝的歡樂想像越差越遠。
小湖的獸醫之路,想幫助動物的使命感只是基本,還有許多殘酷的挑戰在等著她。
1/3的工作都在處理人的問題
小湖大學期間曾在兩家動物醫院打工見習,大五也在教學醫院當實習生。我問當獸醫和她踏進這一行前的想像有何落差,原以為她會提到超高工時、或新人獸醫的低薪,但她說最幻滅的,是醫病關係。
「XXX獸醫害死我家寶貝」、「請大家一起抵制OO無良動物醫院」……在網路上輸入「獸醫」為關鍵字搜尋時,能輕易找到無數篇飼主的血淚控訴。下面的留言除了其他飼主「幫高調」,有時候也會有懂醫療的網友解釋醫院的處理方式,最後多半如大部份線上筆戰,演變成互飆情緒性字眼而不了了之。
因為近二十年台灣的少子化、經濟穩定、動保意識提升等因素,獸醫師的專業素質和社會地位大幅提升,動物醫療也隨之和人醫一樣,面臨醫病關係緊張的問題。
幫動物看病收那麼多錢,真沒愛心?
獸醫被勞動部歸類為「農事服務業」,以服務業的語言來說,每個獸醫都有講不完的「奧客」故事,其中許多圍繞著「醫藥費」。
「一進來說『我什麼都願意為牠做』,看到帳單說要出去領錢,再也沒有回來的人,遇過好幾次。」在台中執業九年、專攻小動物外科的獸醫小米說,「還有人覺得關心動物就應該免費看診,罵你沒醫德、沒愛心。」
也遇過飼主不想再花錢為動物看病,不斷暗示醫師為病況樂觀的動物安樂死。小湖悶悶不樂地補充。
台灣民眾常覺得看獸醫很貴,原因除了習慣於人醫的健保補助外,也是因為獸醫業有許多外行人難以判斷的成本。
獸醫謝承翰表示,一般人不知道因為動物不能開口陳述症狀、而需要多做幾個昂貴的檢驗才能確診;不知道一家醫院醫療器材的等級到多高(小小的止血鉗從幾十元到五六千元都有);不知道一位獸醫師進修專業花了多少錢(專業書籍、研討會動輒數千或數萬——順帶一提,獸醫研討會經常在晚上十點到凌晨一點舉行)、也不知道這位獸醫師的基本醫療概念是否確實(少數獸醫師手術連基本的無菌都無法做到)。
既然一般人較難判斷醫療技術、器材的好壞,該怎麼知道收費是否合理?
除了查閱各地獸醫師公會公訂的醫療費用上限,謝承翰建議飼主,看診時,可以觀察獸醫能否淺顯易懂地解釋狀況、而非秀一堆聽不懂的專業術語;能否提供多種方案並說明優缺點供飼主選擇、而非一定要推銷產品,再搭配風評和自己的需求選擇,比較不會覺得花冤枉錢。
「希望獸醫願意聽我說話,不要不耐煩」
此外,也有許多飼主並非吝惜錢,而是介意無法好好跟獸醫師溝通的感受。有七年養貓資歷的飼主晏成說:「希望獸醫願意聽我說話,不要不耐煩,不要覺得我觀察到的事都不重要。」
溝通本就是一種才能,醫療溝通更是一門專業,若非特別教育訓練,並不會在傳統醫學教育中「自然養成」。
世界動物醫療衛生組織( OIE )將「溝通」列為獸醫核心課程之一;國外有許多學程教導醫療人員如何和病患對話,例如將病患分類並設計不同溝通對策;美國醫療過失責任險的保險公司,也讓上過溝通課程的獸醫付較低的保費。而台灣的正規獸醫教育卻尚未納入臨床溝通技巧,僅靠實戰中前輩的言傳身教、各憑本事。
結果就是,經常因為醫病雙方間的誤會,就算是合理的處置也被飼主認為是醫療疏失,「當下默默點頭、一回家就上網罵你」,嚴重者甚至纏訟不休。而獸醫有負面經驗後,也可能開始防衛性醫療,或者觀察到較不理性的飼主,就在前期想辦法將對方轉走。醫療專業壁壘兩邊的人都看不見對方,只有不信任感惡性循環。
欲建立良好醫病關係,除了溝通訓練,獸醫師的工作環境必須讓他有時間、有耐心和精力去溝通和關懷。
獸醫師陳凌曾在網誌中寫道:
如果你的醫生已經一個月沒有睡飽,同時早餐跟午餐都沒吃,他如何一邊『醫治』一邊『關懷』?
無力關懷,就是因為每個人都被壓榨著,缺乏彼此諒解的力氣。
「每天12小時、月休6天、不含加班……」
勞動部職安衛生研究所在 2014 年對小動物(指犬貓)獸醫從業人員進行調查,來自全國共 508 位受訪者,平均每週需工作 75.8 小時(受僱者為72.6小時),是法定正常工時的 1.8 倍;超過九成的獸醫從業人員一天工作 11 小時以上;且大部分的人( 287 人)每週工作 6.0 至 6.9 天。
陳凌台大獸醫系畢業後,曾在台大附設動物醫院擔任小動物學士後實習獸醫師,當時工作時間是「朝九晚九」,身邊的住院醫師更動輒「一天待在醫院十五、六小時」。
教學醫院兼具學術研究功能,住院醫師身兼研究生、主治醫師身兼教授,案子有高比例是從其他醫院轉診來的疑難重症,有研究不完的問題、學不完的新知,再加上同事就是老師或學長姊,就算研究熱忱燒完了,還有同儕壓力,「學姊 call 你回醫院幫忙,你能說我現在想睡覺嗎?」陳凌說。
不只教學醫院,在一般私人動物醫院,高工時也很常見。
獸醫師謝承翰說,他在台北市、台南市都碰過班表「每天12小時、月休6天」的醫院,不含加班的基本月工時288至300小時,比合法月工時超出82小時以上。
他認為現有一成到兩成的動物醫院像這樣,月工時遠超過勞基法規定上限(即每月加班46小時)。在這種工時爆高的醫院工作幾個月,就能明顯感受到身體健康受影響。
臨床獸醫的工作強度高,既燒腦也耗體力。他們經常必須在充滿動物氣味的環境長時間站立,戴著令人呼吸不暢的口罩診療動物。一般除了門診,還要照顧住院動物,最基本的是每天餵食和上廁所三次,加上測量呼吸、心跳、體溫、體重兩次,若需監控血糖曲線則每小時測一次。特別一點的骨科手術,有時甚至要在X光下全程穿著鉛衣做完手術。
除了執行醫療行為,工作內容尚有醫院營運、管理、 藥劑訂購、社會服務等面向。前述職安研究所的報告引用澳洲調查指出,獸醫「長期高壓」的工作狀態是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工作失誤或職業傷害的主要原因。
獸醫高工時是必要之惡嗎?
「沒辦法,工作性質就是容易加班。有時候難度特別高的手術,不可能刀開到一半打卡下班吧。
出現術後併發症時,會不放心交給別人,想自己守著牠。
或者九點半下班要拉鐵門的時候,進來一隻情況緊急的狗,你也會想說好吧,就幫幫主人、幫幫牠。」
獸醫師小米說。
獸醫高工時、超時違法加班真的是必要之惡嗎?陳凌認為,絕大多數超時問題可以靠完善制度和管理來解決。「一個手術超時後能不能確實補休?下班時間才來的緊急案件,能不能轉診其他重症加護醫院?」
雖然陳凌受訪時說自己盡量準時下班,避免讓工作完全吞噬生活,但從她的臉書或網誌中偶爾提到工作的發文中可以發現,她也曾在深夜放心不下負責的動物,而主動回醫院看顧。另一方面,覺得獸醫工時長很自然的小米,亦承認再熱血也需要休息:「一開始會把所有的時間和感情投進去,現在會告訴自己,生活中還有很多事要體驗、很多人要在乎。」
由此可見,再怎麼熱愛工作還是需要休息、需要生活,若是以獸醫自發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來合理化制度性的加班文化,恐將加速好醫師的折損或離去。
謝承翰認為,除了一人動物醫院以外,只要有合理的制度和排班,高工時並沒有必要。
- 受雇獸醫師兼做許多助理的工作
- 交接規定不清楚,造成醫師不在很多業務就無法執行
- 欠缺輪班概念,要求醫師在營業時間全程當班
一種欠缺勞動知識的業內文化
除了超時加班以外,動物醫院違反勞基法的情形相當普遍。
從勞動部違法雇主查詢系統觀察,動物醫院最常被裁罰的是不給加班費或補休、加班超過法定上限、未依法休假或例假。
另一個常見狀況是,要求受僱醫師自己找工會保勞健保、卻沒有幫員工加保就業保險,也沒有提撥退休金。
謝承翰估計遵守勞基法的動物醫院不到四成。他親身體驗到不合理的勞動條件既傷身又傷心後,便在求職路上要求勞健保、加班費等法定基本條件,卻被多間動物醫院直接以「無法依照勞基法」拒絕。
陳凌說,早年的獸醫以畜牧經濟動物為主,小動物(指犬貓)獸醫在台灣是個新興的產業,近 15 年才開始蓬勃發展,很多制度都還沒建立起來,多數動物醫院不簽勞動契約就是因此而生的怪象之一,僱傭關係中各種權利義務都不清楚。她舉例:
「我問一個剛找到工作的學弟:
『薪水多少?』
『不知道,就學長叫我來上班啊~』
『那有加班費嗎?』
『不知道欸,應該沒有吧!』」
就連參與社會運動、理當權利意識較強的她,都是在前單位工作一兩年後,才發現前雇主沒有依法幫她提撥退休金及加保就業保險,醫院因此省下數萬元人事成本。
整個臨床獸醫界勞動意識的缺乏,除了台灣人重和氣、忌談錢的性格外,更肇因於一種特殊的「業內文化」:
- 大多數動物醫院只有3到5人的小規模,全都是醫療專業人員,缺乏管理、會計人才。因此管理制度經常只是複製院長個人經驗或週遭「行情」,即使不合法或無效率,也沒有人去檢討。
- 臨床醫療的實戰技巧經常是由職場前輩手把手教出來的, 院長不只是院長、更是師傅,比起純粹的勞資關係,更難把金錢、權利談清楚。
——但是,當獸醫不是很賺嗎?
這個問題大概可以當選「一句話惹毛獸醫師」比賽的前三名,特別是惹毛新人獸醫,效果奇佳。
根據本文訪問的獸醫師及網路資料,獸醫系畢業、考取獸醫師執照的新人獸醫,起薪落在三萬多元(在專業人才較少的非都會區有機會調漲。)
為什麼新人如此低薪?獸醫小米認為是因為大學獸醫教育不夠完善,大學剛畢業的獸醫程度參差不齊,並非即戰力。
自己利用下課和寒暑假去私人動物醫院打工的小湖,也說學校的實務訓練和她預期的落差頗大。前幾年的實驗課不夠扎實,等到大五終於當上醫院實習生,動手練習的機會卻得優先讓給已經拿到執照的實習醫師、住院醫師,只能靠自己認真觀摩、跟著想、問問題,訓練思考的機會遠高於實際練手。
那天她拉開宿舍抽屜,展示出自己積攢的蒐藏品——各種尺寸造型的針筒針頭,功能為何、怎麼用,她如數家珍地演練著,就像武俠小說裡的學徒對兵器愛不釋手。話鋒一轉,又感嘆自己現在的戰力,抽血都抽不好,在醫院裡「就是個大型路障」。
念書、實習、考照,出來你跟我說才三萬??
當我對陳凌轉述小湖的感嘆,早已獨當一面的她說,學生總是覺得經驗不夠、沒自信,但其實只要基礎理論念得扎實,操作技術可以上手得很快,不用太擔心。
「獸醫助理(未經醫療訓練即可應徵)當久了每個抽血都超厲害啊。獸醫專業的核心在『醫療邏輯』,是懂得問診、判斷、下醫囑。」
謝承翰也認為「非即戰力」不能正當化新人的低薪。
「人醫PGY(不分科住院醫師,是醫學系畢業考取醫師執照後第一年的職位)年薪百萬,藥師起薪也有四萬多五萬,為什麼同樣屬於醫療、同樣需要高考證照的人醫和藥師,一開始的起薪就高呢?」
他認為問題還是回歸到低度制度化的勞動環境。醫院習慣不簽約,薪資不透明、資訊不對等,受僱獸醫又要打雜又低薪,如果不加薪當然學完技術就跳槽。如此,院方更不願意教、更不敢給高薪,形成惡性循環。
其實很多行業都有「職業訓練」期間,謝承翰建議醫院應該眼光放遠,如果擔心訓練成本打水漂,大可給予合理待遇,同時約定「最低服務年限」綁約,如此獸醫看得見未來,醫院也能得到素質較好的穩定人力。
受僱薪資和專業能力脫節?
謝承翰進一步認為,就算是「已經能獨立看診」的受雇獸醫,薪資也被低估,不足以反映獸醫的產業類別、職業風險和證照等級。非專科的小動物(即專看犬貓)獸醫如果是「固定薪資」而非「業績制」,薪資隨年資調漲的幅度很有限,他身邊許多已獨當一面的獸醫領著五十幾萬的年薪,而且年終不到一個月。
我問陳凌,有些院長會說「醫療器材那麼貴,買一台X光機就要幾百萬,哪有那麼多錢分給受僱獸醫。」——這是固定薪資上不去的原因嗎?
「開醫院成本真的有比別的行業高嗎?比如開餐廳,也一樣要租店面、買器材。機器幾百萬,但可能可以用二十年啊。」
「其實醫療是知識產業,核心在頭腦,地方醫院不一定需要昂貴的機器,一個基本功紮實、能獨立看診的受僱獸醫,給醫院帶來三、四十萬的業績不難。」
陳凌認為,個別醫院經營管理的好壞、利益分配制度都會影響薪資,受僱獸醫要懂得自己多比較、談判,才能避免專業價值被低估。
「因為肩膀上有很多小動物的靈魂」
現就讀台大獸醫研究所的王奕凡說,大學時獸醫系專業科目很難,同屆能準時升上大五、沒被擋修的只有七十幾人中的四十幾人,畢業後,也有許多同學完全離開了獸醫領域。
「你們的專業訓練這麼硬,學完了才放棄不是很可惜嗎?」
「因為留下來也很硬啊!」奕凡笑著說。
這篇報導的受訪者都是留下來的人。
現在,專攻外科的小米沒有排手術時,會上瑜伽課或利用週末露營,體驗該體驗的事、在乎該在乎的人。謝承翰發起名字超長的臉書粉絲團「將台灣臨床獸醫界勞動環境導向正軌」,持續關注獸醫勞動權。陳凌打算回到動物醫療資源不足的老家,開一間地方動物醫院。
即將畢業的小湖,仍不改成為臨床獸醫師的志向。問她為什麼,她說在成為獸醫的訓練過程中,犧牲了這麼多小動物:各種動物大體,練習抽血的狗,讓她感覺「肩膀上有很多小動物的靈魂」,有一份不能放下的責任吧。
註 2:本文照片皆示意圖,非當事人
[…] 臺灣目前的社會結構,對於動物的文化、態度、政策與資源,皆造成動物照顧的困境,致使動物保護工作者與動物照顧者面臨相當多的壓力,與歐美發展動物保護與動物福利的脈絡相比,臺灣特有的狀況也值得探討。(參考:百工寫真「工時爆高、低起薪、多醫糾⋯⋯獸醫們不夢幻的日常」) […]